新余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为太阳能科学与工程系,创建于2007年,率先开设了全国首个光伏专业——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2008年,开设了全国第二个光伏专业——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光伏人才培养涵盖了光伏产业的上、中、下游,我系现有专职教师45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0名,博士10名;在读博士6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38人。学院聘任了光伏行业的知名专家上海交大崔容强教授、昆明理工大学马文会教授、南昌大学周浪教授、内蒙古大学季秉厚教授担任客座教授;聘请了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江西升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形成了一支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较强,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从可再生能源的资源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看,今后发展较快的可再生能源除水能外,主要是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太阳能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光伏发电和热利用。
根据新余市委、市政府的指示精神和赛维公司的产业需求,学校制定了太阳能学科发展规划,组建了太阳能科学与工程系,正准备大力引进相关人才,结合需求设立相关专业。学校已向江西省教育厅申报了数控技术、材料成型与控制、材料工程技术和光伏材料加工与运用等专业。学校已与赛维公司洽谈开展联合办学,并将调整现有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适应赛维公司等企业的发展需要。在机构上,计划建立太阳能工程系和设立太阳能研究所,一块牌子,两套人马,通过优厚的待遇来吸引更多的高级人才。
2007年9月3日下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汪德和莅临我校调研,汪书记听取校领导汇报后,对我校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新余学院要以太阳能产业为突破口,把学校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独一无二的中国太阳能大学;要充分认识到太阳能产业的广阔前景,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要有达不到目的、决不罢休的气概,解放思想,办好太阳能科学与工程系。他强调,要把建设太阳能系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要把太阳能专业作为一项事业来做,认真做好整体规划设计,选拔优秀人才担任太阳能工程系的领导,加快实验室建设步伐,加大师资引进的力度,打破常规,在全国以至世界范围内,以各种方式引进人才;要采用灵活的办学方式,为赛维公司和其他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学校领导和教师也要加快转型,办出学校特色,不断把学校做大、做强,为我国的教育、经济和产业做出贡献。
江西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公布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的通知》(赣教研字[2011]12号),经过专家评审、材料公示等工作环节,省教育厅研究决定,将我院的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列为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并予以立项建设。这表明我院学科专业建设成效得到相关专家和省教育厅领导的充分肯定,标志着我院学科专业建设取得了新突破。
序号 | 立项 时间 | 项目名称 | 资助金额(万元) | 授予 部门 |
1 | 2008年 | “,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省级特色专业 | 10 | 省教育厅 |
2 | 2009年 | “,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省级特色专业 | 10 | 省教育厅 |
3 | 2009年 | 《太阳电池硅材料生产技术》省级精品课程 | 5 | 省教育厅 |
4 | 2009年 | “高科技,太阳能光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10 | 省教育厅 |
5 | 2009年 | 国家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 | 2600 | 财政部等部委 |
6 | 2010年 | “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创新教学团队 | 10 | 省教育厅 |
7 | 2010年 | 《太阳能利用技术》,省级精品课程 | 5 | 省教育厅 |
8 | 2011年 | “,材料物理,”省级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 | 160 | 省教育厅 |
9 | 2011年 | “新能源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特区”模式实验区 | 10 | 省教育厅 |
10 | 2011年 | 江西省第四届高校优秀教材(光伏专业系列教材) | 省教育厅 | |
11 | 2013年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省级专业综合改革专业 | 25 | 省教育厅 |
12 | 2013年 | 《太阳电池材料》,省级精品课程 | 5 | 省教育厅 |
13 | 2013年 | 面向,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的“1234工程”“创新与实践”教学成果奖 | 0.6 | 省教育厅 |
拥有专职教师42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教授6名,副教授10名,博士10名,在读博士6人;聘任了光伏行业的知名专家上海交大崔容强教授、昆明理工大学马文会教授、南昌大学周浪教授、内蒙古大学季秉厚教授担任客座教授,每年邀请著名专家开办专题学术讲座;聘请了江西赛维、升阳光电等国内光伏企业工程技术专家为兼职教师;有计划的选送教师赴中山大学太阳能光伏系统研究所、云南师大太阳能所进修。形成了一支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较丰富,科研能力较强,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
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700余万元,建有大学化学、基础物理、物理化学、化工原理、材料分析测试、光谱响应测试、材料性能、半导体器件、半导体物理、光伏发电系统、光伏组件、硅材料制备技术、金相、模拟仿真等14个实验室,并与德国蔡司半导体有限公司成立了电子显微镜合作实验室。另外正在建设一个2兆瓦的光伏并网电站作为校内实训基地。
为适应光伏人才培养的需要,江西省教育厅成立了由我院牵头的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建设光伏专业委员会,在太阳能科学与工程系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已编写并正式出版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材料加工设备概论——太阳电池方向》、《太阳电池硅材料生产技术》、《光伏科学概论》、《光伏英汉词汇手册》等光伏专业系列教材。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自成立以来,在学院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一系列教学和科研成果。2009年太阳能科学与工程系“高科技太阳能光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评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9年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承担了省重大科技专项太阳能光伏产业科技创新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晶体硅太阳能电池透明导电膜技术研究”项目,专项经费70万元;参与了“新型选择性电极(SE)光伏电池制备技术研究”项目,专项经费200万元。2009年成功申报了江西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太阳电池实训中心,省财政给予280万元的经费支持。2009年还申报了国家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新余学院新校区2兆瓦光伏并网电站,得到了国家财政2600万元经费支持,该项目已着手建设。2008年成功申报了国家教育规划课题——高科技太阳能光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批准号FIB080431)、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太阳电池光谱响应测试系统研究(批准号GJJ09385)、江西省教改招标课题——基于学生"关键能力"发展的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改革(批准号JXJG-08-24-1)”等科研项目。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还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江西升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光伏企业开展了联合办学,采取了“订单式”培养,加强了与企业的融合;同时还面向光伏企业开展光伏技术岗位员工培训,得到了企业的好评。我系的光伏人才培养已在江西乃至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